-
上圖為本號早期外銷泰國四兩裝包種茶與嘜頭印章。
-
製造包種茶最好的品種是「青心烏龍」種,台灣北部文山地區習慣把該樹種稱為「種仔」,把「種仔」製成的茶用紙包起來販售,這是包種茶名稱來源之一的說法。
-
根據茶業專家林馥泉引用日本人井上房邦調查報告「包種茶起源」說法,「係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業茶者王義程所創製,由他創導並傳授製法。此種茶葉製成後,用方紙二張、內外相襯,放茶四兩,包成長方之四方包,包外蓋以茶名及嘜頭印章,稱之為「包種」,或運往福州加窨香花出售,或經由廈門直接運銷南洋。此應為包種茶製造之開始。亦即包種茶稱謂之由來」。(參考許賢瑤著「台灣包種茶論集
」)
-
台灣本地包種茶製造是1881年福建同安縣茶商吳福老(源隆號)仿福建的製法開始製造,到1896年大稻埕共有英元號、合興號、永裕號、震南號、永綿利號、福建昌號、錦芳號、恭記號、芳成號、珍記號、福集興號、永順號、珍春號、廣盛隆號、泉美號、建泰號等16家包種茶商。(參考許賢瑤著「台灣包種茶論集,來源《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》,藤江勝太郎,〈包種茶調查報告〉。
-
1921年台北南港大坑的王水錦及弟子魏靜時發明清香包種茶製造法,後由當時平鎮茶業試驗所(今茶業改良場)普遍推廣,該茶深受當時暹羅(泰國)、安南(越南)上流社會喜愛。1935年本號先祖王孝謹在台北大稻埕設廠精製包種茶外銷南洋,其中一款暢銷嘜頭就是「南港包種茶」。
-
以台灣茶產葉起源生態,包括北部南港、新店、深坑、木柵...等地茶農、大稻埕茶商的族譜追溯,早期多數茶農、茶商都來自福建安溪縣,所以該「包種茶」名稱的引進與製法源自福建安溪縣殆無疑義。但今日福建安溪已無法考證包種茶的茶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