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末台灣茶種引進 --人工栽植開始
大正八年【西元1919年】由張迺妙由安溪引進鐵觀音, 種於木柵樟湖地區。
清末台茶興起之二─精製外銷
天津條約簽訂,1860年淡水開港,吸引洋行前來大稻埕設茶廠,精製烏龍茶外銷歐美。
連雅堂「台灣通史」農業志:「同治元年(西元1861年)滬尾開口,外商漸至,時英人德克來台設德記洋行,販賣鴉片樟腦,深知茶業有利,四年乃至安溪配至茶種,勸農分植而貸其費,收成之時悉為採買運售海外」。...........
1865年,英人John Dodd 提倡植茶,1869年寶順洋行以兩艘帆船載運21萬斤烏龍茶打著FORMOSA TEA標誌由淡水直銷紐約,大受歡迎,開啟台茶直銷歐美市場,此時,淡水港出口茶多在大稻埕集散。連雅堂「台灣通史」農業志:「厦汕商人之來者,設茶行二三十家,茶工亦多安溪人,春至冬返,貧家婦女揀茶維生,日得二三百錢,台北市況為之ㄧ振。」可見當時大稻程以茶興起,一般市井,也賴茶維生的盛況。
外商紛來設洋行外銷台茶,1872年大稻埕已有寶順、德記、怡記、水陸和愛利士五洋行從事台茶貿易。
1872年大稻埕烏龍茶滯銷,運往福州改製包種茶。
1881年福建同安吳福老設『源隆號』精製包種茶並外銷。
1889年劉銘傳令茶業界成立『茶郊永和興』〈今日台北市茶商公會的前身〉,以防止茶葉摻混劣品,並團結業界,改良技術,擴張市場。
烏龍茶由洋行主銷歐美市場〈1885-1894十年平均年銷一萬三千噸〉、福建茶商之包種茶主銷南洋市場〈1894年有一千七百噸年出口量〉。
1895年烏龍茶外銷8871噸。26年間成長70倍。 1868-1895共28年間茶葉出口佔總出口值53%。 茶產業成為台灣農業發展時期的主要創匯產業;影響台灣都市發展重心從南部移到北部。
營業時間:週一至週六 (Mon.- Sat.):09:00~20:30